《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4-05 10:38 来源:1000字

  最近在读伊格尔顿写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英美文学考研必读书目。然而初次读甚觉拗口,很多次都想放弃,但又每次都被其中的道理深深折服。

  本书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变化发展的开端是在1917年,革命于俄国形式主义。本书作者伊格尔顿在书中勾勒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三条主要脉络。一是现象学、诠释学到理论接受,另一条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最后一条则是精神分析理论。

  本书第一章用英国文学的兴起解释文学固定意义的不存在。第二章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则说明了三个内容:一、文学作品的世界是被主体经验感受到的存在,现象学需要把握主体性的作者体验它的世界的方式。二、现象学批评不评价,只是消极的理解文本,转录文本的精神实质。三、现象学希望保持一种不被社会性的语言感染的内在经验。

  第三章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这部分主要讲结构主义通常会将不被认为是符号系统的东西作为符号系统去研究,而符号学会普遍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巴赫金曾说语言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词语的意义是多重音的,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物质生产手段,符号的物质实体是通过社会冲突和对话转变成意义的。所以结构主义者的理想读者应当是掌握着解读作品全部密码的人,他有着掌握潜在语言规则的固有能力。

  后结构主义学需要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如解构这一名词。解构:人们证明某一事物是特定意义体系的产物,而不是从外部支撑这一体系的东西,并颠覆这一类对立组。解构就是要抓住对立足颠倒之后的碎片,证明妨碍的逻辑系统。还要明确形式主义的直接后代是布莱希特的疏离理论。后结构主义者虽无力打碎国家结构,但颠覆语言结构仍是可能的。然而后结构主义者过于强调语言的不确定,却不注意语言和实际生活交织之后的确定性。更多的解构批评只是在否认真理,而不是承认真理背后的历史性。所以后结构主义还是有一定弊端的。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精神分析这一章节,他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开端,《精神分析引论》里的“欲望升华说”,简单意思是文学作品是作者无意识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后,通过文学作品使得无意识的欲望得到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意识,人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无意识是什么,这种无意识通常展现在种种梦境以及人们平时的口误、笔误中。这种无意识多半与性欲和快感有关。

  这里明确提出了文学作品使人愉快是因为,他通过迂回的形式手段把我们最深层的焦虑与欲望变成社会可以接受的意义文学可以用其形式和语言软化这些欲望精神分析学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一个简单明了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一种享乐主义,绝大多数人们阅读诗歌,小说和戏剧是因为他们发现作品令人快乐。西蒙·莱塞认为,文学有使人恢复信心的影响力,我们通过文学向超我致敬。

  文学

  最后文章以政治分析为结尾政治分析向我们说明了:文学可以被重新定义,修辞学或者话语实践,注重话语发挥作用的语言结构和物质环境,积极分享形式主义一支对语言形式的兴趣,关注接受美学对消费这一活动的影响分析,向解构批评和精神分析学下对权力和欲望的分析,和自由人道主义共享对人的发展事业的关注。自由人道主义忽视了非政治批评只是神话,并间接强化文学的政治用途的事实。

  文学没有本质,亦无定义。若有的话,那一定是通过“他者”来定义,即,意识形态。我们在文字中找到了和自己利益的共鸣。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大家的经历不一样,关切也不尽相同。

  总体来说,我对于这样纯理论的书籍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不是被要求的话,有很大的可能是不会完全读完的,但如果将书的总体构架分清脉络的话,内容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大概就是文学的意义吧。(王倩)

相关推荐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字 800字 900字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