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3-16 09:25 来源:观后感

哈佛幸福课》观后感



《哈佛幸福课》第一讲-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观后感。


第一讲分四次看完,Tal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历史,包含祖父和父辈(父辈里自然也有塞利格曼)。
如下是我觉得特别触动我的几个点,记在这里。
喜欢这句话,必须置顶:快乐更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而非身份地位或是存款多少。

#找出你心中的“大卫”#

引言:我们要挖掘自身潜能,这种潜能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被其他东西掩盖了。
举例:曾经有个记者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件巨作的?他回答:很简单,我去了趟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要凿去多余的石头,只留下有用的,凿去多余的石头之后,大卫就诞生了。
引申:这门课程的精髓,即凿除多余石块,也就是摆脱限制。阻碍,或者对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如今却出现在了大多数人身上,要凿除削弱甚至伤害我们的完美主义,它使我们虚弱并常常伤害我们。凿除成功的能力。因为我们可能害怕成功,可能对生命中所拥有的一些东西感到内疚,这些都会反过来限制我们。
(“经常提醒你们记起你们已知的东西,你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你们心中的大卫,本课程希望做到的是帮助你们凿掉一些束缚” 我们现在在陈老师的课堂上,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找到初心,守候初心。。。)

#information(信息) VS transformation(形变)#

引言:Archibald MacLeish(哈佛的一位已故教授)说:错的不是科学的重大发现,有信息永远比无知强,不管是什么样信息和什么样无知,错在于信息背后的信念,认为信息会改变世界的信念,但它不会。
论点:Abraham,Maslow的话,“如果有人上了一门关于心理学学习的课,或者看了一本这方面的书,大部分内容,在我看来,是与重点无关的,也就是,与人性无关,大部分内容把学习展现为获得联想,技能和能力,这些对于人的性格,人的个性,人本身来说只是外在而并非本质的”。外在是指信息,内在是指转变,形态的改变,大脑的改变。
(这里提到的是我们往容器里增加各种信息,并不能带来正在的改变,唯有容器的变化,形变能够带来大脑的改变。)

#问题中的问题#
引言:哈佛领导管理学教授John Carter从1973年关注MBA课程,跟踪MBA的毕业生20年后(90年代初)都很成功,发现还有一小部分人特别成功(影响力和生活质量),他想弄清楚这个原因。他只找出了两件事,不是他们的智商,智商对导致他们长期成功的因素没有影响。不是他们在念MBA之前的出身,他们做的事和这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两件事会决定谁会成为格外成功的人,和其余的人上有关系,第一是那部分人真的相信自己,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好,他们有目的,他们有动力,我们会在下一次课讲到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们认为“我会做到,我会成功”,这是第一件事,自信,他发现的第二件事是,这部分人,一直在问问题,一直问问题,最初是问他们的老板,后来是问他们的雇员,他们的搭档、孩子、父母、朋友,他们一直在问问题,他们一直处于好奇的状态,一直在寻找,有开放的心态,想要更加了解世界,他们没有说“我现在有了MBA学位,就行了,我知道的够多了”。他们是终身学习者。
论点:因为很多人问我,“那么Tal,你幸福吗?”。我真的不能回答那个问题,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幸福?是和别人比较?是不是存在一个点,超过之后就变幸福了?幸福不是二进制的非此即彼,0或1,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幸福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幸福是终身的追求。
(这里Tal提到他的关注点在于:什么会对更加幸福有贡献。而不是去追溯到底幸不幸福,什么是幸福(那是积极心理学的概论所讨论的范畴),
一般问题:我的自尊心强吧?问题的问题:如何提高我的自尊心?
一般问题:我幸福吗?问题的问题:如何才能使自己更加幸福?
这里也让我有点从之前一直去审视这个幸福的标准里跳出来,如何让自己更幸福(more),更具有实践性)。
Maslow说:“我们必须记住对一个人深层本性的认识,同时也是对普遍人类本性的认识”
当我们更了解自己时,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时,我们就更能认识他人。事实上,从许多方面说这是有益移情的来源,有些研究表明了解自己的人,研究自己的人,反思自己的人,对别人做出过分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会相对较少,那种比如说种族歧视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反直觉的,等等,你难道不要首先研究别人,才能对别人更敏感吗?”。是的,那也需要,不过还不够,研究我们自己也很重要,因为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深层本性时,我们看到的是部分普遍的本性,我们所有人之间的共性,不管我们来自哪里。

相关推荐